農(nóng)月無閑人,傾家事南畝。初夏,時晴時雨,暑氣還沒有完全升騰。西瓜紅、杏子黃,飄香的瓜果已悄悄走進(jìn)人們的果盤。傳承五千年農(nóng)耕文明的華夏人,深諳節(jié)氣的重要和意義,對其有著自己最通俗最樸素的理解。在這個時節(jié),南稻北麥,一種一收,一米一面,帶給老百姓穩(wěn)穩(wěn)的踏實與滿足。
梁山之南,象山以西的山腳下,岳父家依然保留著一片土地。在時代的發(fā)展進(jìn)程中,城市擴容,村落改造,使得岳父家的土地面積持續(xù)縮減,僅三畝有余,而且水利灌溉越發(fā)不便,時需靠天恩賜。岳父勤勞,尊天敬地,耕勞不息,對這幾畝田地,堅持施肥打藥,秋收玉米,冬播小麥。初夏時節(jié),茄子、辣椒、豆角、番茄也是果實累累。家里的餐桌上,自種的無公害蔬菜從未間斷,吃起來著實讓人放心。
麥子黃了,收割機也預(yù)約好了。今天,到了收獲的時刻。
太陽一改往日的熾烈,被一層薄薄的云彩遮蔽。布谷鳥繞著麥田,嘰嘰喳喳唱個不停;微風(fēng),沁著特殊的芬芳,輕輕拂面。一大早,岳父就騎著三輪車,載著盛裝糧食的袋子,揣上用以招待幫手和司機師傅的好煙,早早地等候在地頭。妻子打趣地說道:“爸爸就像等孩子哩!”不一會兒,收割機忙完其他地塊,開進(jìn)了自家田壟。它如一艘小船,在金色的海洋里轟鳴,穿梭于麥浪之間,吞進(jìn)長長的麥穗,蕩起縷縷煙塵,吐出飽滿的顆粒。熏風(fēng)拂麥浪,由青到黃,從種子到果實,由粒到粉,進(jìn)而演化成花樣美食,那份安定亙古如斯。
有了農(nóng)業(yè)機械的加持,收獲的效率成倍地提高。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……”岳父在逐一清點著已經(jīng)裝滿糧食的袋子,“大小共38袋,估計有1800斤,曬成水分合適的商品麥子,還有1500多斤。磨成新面粉,給你大姑家送一袋,給你二姨家送一袋……”糧食還沒有收到家里,岳父已經(jīng)盤算著如何分配了。也許,這就是對那個特殊年代有著深刻體驗,獨屬于那一代長輩們的最純真的親情。
岳父年逾七旬,已然佝僂,子女均成家立業(yè),晚年大可與岳母安享生活,不必如此辛勞。然而,他依舊默默堅守,用辛勤的勞作,增加著早已布滿雙手的老繭,鐫刻于額頭的紋路。一川麥浪鐮初試,爭得金麥粒粒歸。懷揣著對生命的敬畏,對大地母親的熱愛,感恩每一顆生命的饋贈,用每一滴辛勤的汗水響應(yīng)著熾熱的生活,用每一個平凡的日夜堅守著每一季的豐收。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