堅守,或許在他人看來是一種固執(zhí),不知變通,但在“三秦工匠”王軍那里,堅守亦是大道。
在那場巧者與拙者挖井的故事中,巧者另尋地方,拙者始終如一,或許最后是巧者一無所獲,抑或是拙者結局一場空,終不如意,但拙者那種認定了便堅守的精神,令人十分動容。
堅守,是對品格的忠誠
天地浩瀚,人間喧嘩,浮光掠影,攘攘擾擾,堅守本心的又能有幾人?于是,堅守便顯得愈加珍貴。
那是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氣節(jié),“長歌懷采薇”,歌聲之中隱著多少贊嘆;那是寒食節(jié)的滿城無煙火,蕭寒一片中,介子推寧可火焰灼身,也不愿出山為官的固執(zhí)被人紀念;那是屈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,“寧溘死以流亡兮,余不忍為此態(tài)也,”于是世代端午,流傳至今。
任世俗紛紛擾擾,大風襲來,我自巋然不動,這便是對品格的堅守。
堅守,是對承諾的不辜負
俞伯牙摔琴把高山流水之遇當作一種堅守,堅守這場曠世的知音之誼的世間無二,你予我高山流水的知己難逢,我還你此后不為他人而奏,堅守,便不負知音。
“抱緊橋墩,我在千尋之下等你”,尾生在那一場洪水之中堅守約定,回首千百年的流傳,我仿佛能聽到他的血肉與洪水碰撞的聲音,如鳴環(huán)佩,堅守一場橋下之約,水來,我在水中等你,火來,我在灰燼中等你。
知遇鋼鐵,三十年信守,這便是對承諾的堅守。
堅守,是對正道的踐行
從蕭瑟肅殺的戰(zhàn)場,到“照白了四壁”的小小實驗室,從北上貝爾加湖畔的北海牧羊,到南下臺灣的抗日保臺,從民間藝人對傳統(tǒng)手藝的繼承,到大國工匠對作品的認真態(tài)度,這都是堅守?谷諔(zhàn)爭中,多少人堅守著陣地,才保全了民族;實驗室多少無名的科學家日復一日鉆研,才換的強國復興夢指日可見。千年前蘇武拒不茍安,守著那根掉光了毛的旌節(jié),至須發(fā)盡白,百年前,臺灣人民“寧可戰(zhàn)死而失臺,絕不拱手而讓臺。”而今,無論是民間藝人還是大國工匠,都在堅守,守一門手藝,或守一種精神。
從一而終,愚公精神,這便是對正道的堅守。
吾愿學“三秦工匠”王軍的堅守:立足崗位,充實自己,亦是大道。
()
|
陜公網安備 61058102000140號